精准施策 协同赋能
——淮南市以医保为支撑服务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其运行质量与发展活力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面对公立医院在收入结构、服务能力、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挑战,淮南市勇于破题,坚持以医保支付改革为关键抓手,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出台《淮南市医保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精准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保障公立医院稳定运行与内涵式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医保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之路。
一、 高位推进,构建三医协同发展治理新格局。淮南市突破部门壁垒,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为医保政策精准落地提供坚实组织保障。一是顶格推进。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工作专班,进行高位调度与决策,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二是业务联动。打破信息孤岛,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实现核心业务信息与政策制定的即时共享与联动,搭建起顺畅的政策沟通与执行桥梁。三是提升效能。建立卫健、医保部门月度轮流协调会议机制,及时解决运行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联合开展常态化综合监管,精准打击“三医”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二、 精准发力,实施医保政策“靶向”支持。紧扣公立医院发展中的核心痛点,淮南市医保政策精准滴灌,发挥引导与保障双重作用。一是引导规范就医秩序。创新实施异地就医差异化报销政策,对“白名单”内病种给予报销比例倾斜(如提高5%),强化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激励,有效减少不合理外转,引导患者理性、有序就医,助力本地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二是优化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常态化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挤水分”,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显价值”,加强门诊慢特病费用管控“提效率”,三管齐下,持续优化医院收入结构,显著提升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三是积极赋能医院管理。建立域外专家库并配套医保基金奖励,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健全“三医”协同基金监管机制,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公立医院运行数据分析运用,为医院精细化管理、重点学科发展及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四是激发动力促进发展。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医疗机构主动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效率;逐步扩大基层病种范围,引导分级诊疗;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并将中医药服务作为支持重点,全面激发公立医院创新发展和转变服务模式的内生动力。
三、主动创新,打造改革实践“淮南亮点”。在落实国家、省统一部署基础上,淮南市主动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改革亮点。一是集采探索“先行一步”。作为安徽省唯一加入三明采购联盟的城市,率先共享跨区域集采成果。同时,抓实市级自主集采,将6个药品、5种耗材纳入范围,年度节约资金超900万元。创新推动低值耗材联动降价,在已大幅降价基础上平均再降6.3%,预计年节约采购资金1200万元。及时足额落实集采结余留用资金拨付(累计746.65万元),有效破解集采药品落地使用的“动力难题”。二是价格调整“有减有增”: 以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杠杆,巧妙运用“加减法”。做“减法”,降低68项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全年挤出价格水分3765.46万元;做“加法”,相应提高护理、麻醉、手术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33个项目价格,全年调增收入4345.63万元。经过精准调控,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升4.91个百分点,收入结构优化成效凸显。三是支付改革“多元复合”。构建市级统筹下的“DIP国家试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日间病床”四位一体多元复合医保支付体系。改革引导效应显著,2021至2024年间,全市病例组合指数(CMI)累计上升5.52%,三、四级手术例数累计增长30.02%,标志着诊疗技术难度和医疗服务效率双提升。特别对中医医院给予DIP支付5个百分点的倾斜,有力支持了中医药特色发展。四是资金预付“雪中送炭”。实施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进行预付,并对管理良好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额外增加1个月预付额。推行医保结算费用“当日审核、次日拨付”机制,并启用线上对账系统,使医疗机构告别“每月跑腿对账”,显著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有效缓解了医院的垫资压力和运行负担。
下一步, 淮南市将继续深化医保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持续巩固现有改革成果,不断完善长效支持机制,着力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和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为区域内公立医院行稳致远、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更加坚实的医保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