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落地纾解就医难题 用共济机制织密门诊保障网
“以前门诊买药全自付,现在个人账户虽然每月划入少了点,但普通门诊能报销,一年下来反而省了不少钱,这政策真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考虑!”不少参保职工拿着报销后的门诊发票,对医保服务连连称赞。2024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改革,通过统筹账户“补短板”、个人账户“调结构”,让医保基金从“个人积累”转向“社会共济”,切实减轻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负担。
为破解职工医保“门诊不报、住院才报”的痛点,《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办法》,明确改革核心在于“一增一调”:一方面增强统筹基金对门诊医疗费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调整个人账户划入比例,让医保基金更集中用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问题。
在门诊保障待遇方面,改革覆盖全体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将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起付标准按年度设定。同时,我市执行全省统一的83种门诊慢特病门诊用药费用纳入保障,进一步减轻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负担。
切实让参保群众在“小病小痛”就医时享受到了医保保障的温度与力度。持续优化门诊共济保障政策,确保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以更完善的共济机制为群众织密织牢门诊医疗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