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宁德 扶贫为要
——读《习近平在宁德》
最近从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福建省宁德市这个曾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贫困的地区,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脱贫榜样,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028%,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且走上了产业富民、产业强市的发展新路。曾经世代贫困的宁德人民,全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今天的宁德人,在回望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的奋斗历程时,无不赞颂30多年前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实践中表现出的扎根基层、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客观清醒、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以及心系群众的真挚情怀和成功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中央党校2019年12月出版的《习近平在宁德》一书,详实记录了他在主政宁德期间,领导宁德人民为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奋斗故事。
习近平同志是1988年6月离开厦门到宁德任地委书记的。宁德与厦门不一样,它是福建沿海多山的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9个县有6个县是贫困县,经济总量排在全省最末,被称为“闽东老九”。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任书记,一些干部知道他是“北京派来的,又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子弟”,都希望他能“多弄一点项目、多弄一点资金,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改善一下,”早日脱贫致富。面对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希望,他“表现得非常沉稳”,在他到任后第一次的地委行署班子及老同志见面会上只作了一个简短而朴实的讲话,表示很高兴到闽东老区来工作,愿意“为老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定竭尽所能,在任期内为闽东多做一些事情”。他没有表示要“烧三把火”,只是诚恳地说:“我会把大家的意见记在心上,尽力而为,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来实现”。面对宁德的现实状况,作为新到任的地委书记,怎样为宁德的发展定向施策,他对地委行署班子的同志讲:要把老同志的建议和干部群众的问题放在心上,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找思路,到基层去寻找答案。
在实地调研中,习近平深切感到,闽东山穷地瘦,资源比较贫瘠,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的困苦程度超出预想。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发现一些干部群众明显存在“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还有些干部急功近利,总想尽快改变面貌,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等。同时,他也感受到闽东是革命老区、苏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闽东人民有着淳朴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精神力量”。面对宁德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同志通过思考认为,宁德的扶贫是首要政事,帮助闽东人民摆脱贫困是第一要务。
习近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闽东的贫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使闽东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重任。”为使闽东摆脱贫困,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扶贫之路,他强调要抓住经济工作这个主业,齐心协力搞“经济大合唱”。在农业上,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各地要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业上,他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从交通入手,解决路的问题,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为切实走好宁德的扶贫之路,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倡导提出机关干部要“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他身体力行,带头沉下去,连他调离宁德与接任他的书记交接工作时,也定在基层进行。以上这些,书中都有生动记录。习近平同志有深厚的亲民情结,他认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到基层去,才能知道人民的疾苦,才能知道群众的呼声与盼望,了解群众真实的思想与困难。他倡导践行的“四下基层”活动已成为福建省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同志在工作过程中,既讲“弱鸟先飞”,又讲“滴水穿石”,大力倡导干部“四下基层”,构成了他主政宁德时三个层面上的扶贫工作思路,也是他在思想作风和精神品格等方面的生动展现,为宁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在思想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宁德赢得今天脱贫致富成果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还办了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解决了“马路边的腐败问题”,就是清查干部违规建房。此事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200多名,从地委机关到各县都有,清查工作开始阻力很大。但他在地委工作会议上鲜明表态:“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利用职权占用公共用地,给自家盖房子,还怎么取信270万闽东人民?”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清查工作的各个环节,他都倾注心力,全面部署,亲自指挥。先详细摸清底数,分类整理,一般性问题,以教育为主,动员清退,开会通报;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由纪委、监察部门依法依规办理。在清查过程中,对某些思想上有“结”的人,他亲自找他们谈话,讲清道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说得人口服心服。由于态度坚决,工作细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清查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宁德的党风政风也为之一新。
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只有两年时间,但他立足长远,从宁德的实际出发,把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作为第一要务,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注重效益”为指导思想,在工作实践中把抓经济工作作为主业,提倡搞“经济大合唱”。他提出要树立“弱鸟先飞”意识,倡导“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坚持“滴水穿石”精神,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蕴含着他对闽东人民深沉地热爱,集中展现了他心系贫困地区发展、改变基层百姓穷苦生活的为民情怀,展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脱贫攻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也是扶贫工作,他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都是亲自谋划、领航定向;访贫问苦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夙夜在公和使命情怀。认真阅读学习《习近平在宁德》一书,笔者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的宁德篇章,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扶贫攻坚战略思想的“理念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源头,也可以说是重要策源地。”
在我们当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尤其是青年干部,《习近平在宁德》一书不可不认真阅读。 (谢传新)